8月3日傍晚,长寿区凤城街道三峡路社区凤亭苑小区外,一辆私家车缓缓驶入新改造的社区停车场。居民郭映梅坐在一旁焕然一新的小花园里,望着畅通的消防通道感慨:“以前这时候,消防通道早被堵得连电瓶车都挤不过,现在你看——多敞亮!”
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曾被“僵尸车”围堵、乱停乱放的难题困住十余年。经过近两年的居民自治实践,不仅从杂乱院坝里“挤”出了规范停车场,还攒下了每年3万多元的公共收益。这场由居民自发主导的“停车突围战”,成了长寿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鲜活注脚。
十余年乱停车,矛盾终爆发
“最怕半夜被喊起来挪车,更怕早上开出去晚上回来就没地停。”凤亭苑小区居民王如兵回想起曾经楼下屡屡上演的“抢车位大战”,忍不住苦笑。而在过去,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特别是三单元楼下的那两棵黄葛树下,因为可以遮阴,很多业主都喜欢把车停在那里,堵了消防通道不说,有时候连人都没法经过。”
这个149户居民的小区,楼下一块空地因常年无人管,不仅本小区车主随意停放,附近居民见有“免费车位”也来抢占,车越停越多、越停越乱。旁边的小花园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杂草长到半人高,垃圾堆成小土坡,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
矛盾在2023年的一天彻底爆发:一辆外来大货车长期占着车位不走,不知被谁泼了粪便。车主怒气冲冲地找上门,业主群里顿时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再不解决,小区就要被停车乱象拖垮!”三峡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洪兵在居民代表大会上态度坚定。很快,通过“社区引导+居民推荐”,7位居民代表组成了自治核心小组,停车场改造资金也由长寿区城管局协调到位。可新的难题来了:有44户居民坚决反对建自治停车场。
一年多的“敲门行动”,解开居民心结
“不同意?我们就上门做工作,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在刘洪兵的带领下,7名自治小组成员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敲门行动”。
自治小组成员张秀丽初次拜访李大爷家时,李大爷毫不客气地说:“停了十几年都没收过费,现在还要来收费。”在看到公示的停车场设计图后,李大爷又怒气冲冲地给张秀丽打了好几次电话:“要是这么修,停车场坝子的灯晚上会照得我屋亮堂堂的,让人怎么睡得着。”张秀丽带着设计图多次登门:“您看,这个灯最多在6层楼高的位置,绝对不会影响您晚上休息,要是还觉得不妥,我们就往小花园那边挪挪,您看行不?......”一来二去,这名反对最激烈的业主点了头。
去年一场罕见的大风,意外吹散了居民心里最后的顾虑。
凤亭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吕玉龙回忆,当天夜里刮起前所未有的大风,吹落了楼顶的杂物,砸中了6辆私家车。后经业主委员会商议,在车主自身保险赔付的基础上,用停车场公益收入给予车主一定补贴。
“这下,大伙儿心里的最后一点疙瘩也解开了。”张秀丽笑着说,当初上门走访收集的上百条居民建议、公共收益管理细则,都一一写进协议里,全小区居民都认了。
收益反哺,从 “乱院坝” 到 “亮家园”
凤亭苑小区最终规划60余个车位,不仅满足了近30户居民的停车需求,还兼顾了部分外来车辆的临停需求。
收费标准是大伙儿一起定的:临停2小时内不收费,24小时内10元封顶。居民月租50元/月,如预缴一年停车费,还可减免50元。
停车场建好一年多来,让不少业主没想到的是:每年3万元公共收益全部用于反哺小区——节日活动费、小区清洁费、楼道路灯电费等,都是社区统一安排,笔笔定期公示。如今,在凤亭苑小区入口,宣传展栏里有两组照片对比鲜明:一组是昔日“僵尸车”扎堆的院坝,另一组是如今整齐划一的停车场。
这场“停车突围战”,成了“居民的事居民管、大家的家大家建”的鲜活样本。截至目前,长寿已有10个社区学着凤亭苑的法子,探索居民自治停车场管理模式。老旧小区停车难这个“城市病”,正在基层的智慧与共治力量中,慢慢得到化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