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农田蝶变+科技赋能+服务升级:托稳群众“米袋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近五年来,我区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大力推进田块宜机化整治,同步配套实施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等基础设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约28万亩。近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探访高标准农田“绘制”的田间新图景。
9月1日,在海棠镇古林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蓝天白云之下,稻穗低垂、清香四溢。数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迅速完成一片又一片稻田的收割。农户们忙着搬运、装车,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重庆满园丰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蒋军站在田埂上,眼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我三年前返乡创业,流转了约1400亩土地,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水稻长势一年比一年好。”蒋军告诉记者,他积极配合区农研中心和市上团队联合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水稻培育工作,水稻亩产从900多斤提高到1500多斤,并且从下种到收割都是机器包办。“村里人都说,现在种田轻松多了!”
昔日的“巴掌田”“皮带田”已不见踪影,如今放眼望去,“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的现代农业画卷展现在眼前。高标准农田的蝶变,不仅改变了田野面貌,更在乡亲们心中播下了丰收的希望。
“农业是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我从小就知道这个道理。之前我从事建筑行业,近年来因自身转型需要和国家政策支持,选择回乡发展农业。”蒋军说,三年来,他积极参加培训,聆听专家指导,选育优良品种,精心管护稻谷,推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终于迎来了丰收。
“今年我区水稻种植面积达32.8万亩,预计单产达到526公斤。”区农研中心粮油技术服务站站长白鹏告诉记者,通过实施粮油规模主体水稻单产提升项目,有效促进了全区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进一步保障了粮食安全。
石堰镇普子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有一座高标准农田气象观测站。这座投用一年多的气象观测站,肩负着2000余亩农田的实时监测任务,可动态采集农田墒情、温湿度、风向风速等11类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为水稻丰产丰收提供数据支撑。
“除了气象观测站,我区还依托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重庆市)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在葛兰、渡舟、云台、龙河、长寿湖、云集、洪湖7个镇街建立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共同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区农研中心植保站站长高天翔告诉记者,监测点建成前,病虫害监测依赖人工田间调查,效率低、耗力大,易因观察范围有限和主观判断差异导致漏报、误报,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
建成后,智能设备实时运行,自动捕捉拍摄害虫,精准统计数量、识别种类并传输数据至后台,实现虫情自动采集与动态分析。结合植保人员田间调查验证补充数据,可在害虫发生初期锁定隐患,还能依据历史数据与实时趋势预测发生时间和扩散范围。据此运用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技术,制定精准防治方案,避免盲目用药,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降低农药使用强度,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过去半个月,我区各镇街秋收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耕、种、管、收全程,包括水稻耕田、育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等。”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项目服务科科长孟玉山说,位于云台镇的社会化服务中心当前正为农户收割的水稻提供烘干服务。
“我们中心有7座粮食烘干塔,一天时间就可完成粮食到站、过磅、进仓、烘干、出仓等流程,日烘干量达180吨。”云台镇社会化服务中心现场负责人李万胜表示,今年秋收季节,预计完成3000-5000吨的粮食烘干工作。
据了解,在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地总体规划,计划投入资金2亿元,分批分类建设10个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地,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补齐农业生产能力不足的短板。目前,已完成云台镇社会化服务基地一期建设,二期优化提升项目已进场施工;云集镇、葛兰镇、长寿湖镇、龙河镇、万顺镇社会化服务基地正在推进。位于云台镇的社会化服务中心能够为海棠镇、云台镇近5万亩耕地提供粮食生产全流程服务。
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还将继续建设3.5万亩高标准农田,以田块平整、通水通路、提升耕地地力为标准,着力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