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丨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坚持“五子共建” 为乡村治理强基赋能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编者按:长寿区海棠镇以提升“乡域治理能力”为目标,以“院落微治理”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五子共建”(班子、路子、里子、面子、台子)乡村治理模式,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将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海棠镇位于重庆市长寿区北部,总面积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万人,耕地面积3.4万亩,是现代版巴渝粮仓。近年来,海棠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探索班子、路子、面子、里子、台子“五子共建”乡村治理模式,以“院落微治理”为切入点,紧盯关键环节,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探索乡村善治新模式,提升“乡域治理能力”,增强乡村治理“向心力”。
一、头雁领航,为组织坚强有力配强“班子”
以头雁领航为抓手,统筹布局乡村治理“一盘棋”,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一是顶层设计聚合力。成立党建统领乡村治理工作组,以村(社)为单位,由党委班子成员、驻村(社)干部组成工作指导小组,通过“一张蓝图”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及责任分工;组织开展村(社)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清单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二是智治引领强能力。全面推动乡村智治、善治,全力打造“数字乡村”,建立健全“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即一个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作为运行的“中枢”,构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个板块,建设村(社区)网格。完善与智治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构建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机构职能体系;迭代完善党建统领,探索“三治”+“智治”的乡村治理体系,设置岗位20个,选强配齐网格员、网格指导员140名,全力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三是“三长”协同激活力。网格长牵头抓总、小组长责任到人、湾长着眼细节,充分发挥“三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通过常态化开展的院落主题日、村庄清洁日等系列活动,精准回应群众诉求,精细服务群众,实现由“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四是“五家共治”增效力。率先探索“五家共治”机制,以村“两委”为“本家”、群众为“主家”、小组长和湾长为“管家”、涉农企业为“邻家”、指导小组为“专家”,整合力量、汇聚智慧,通过“实施积分制、整合资金资源、动员村民群众、共治村事民事”的实施路径,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二、锚定目标,为产业特色高效选准“路子”
以“长寿粮仓·花境海棠”为愿景,“丰谷强基、乡愁铸魂、筑梦富民”为目标,“种好一袋粮、育好一朵花、建好一新区”为路径,理清全域乡村治理发展思路。一是“丰谷”强基。紧盯粮食安全,把握全域高标准农田整治契机“种好一袋粮”,建成2万亩绿色高效粮油和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把饭碗稳稳端在手里。二是“乡愁”铸魂。发挥本土企业家市场优势“育好一朵花”,持续推进1万亩海棠花果和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保护传承好唢呐、陶艺、缝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镇一品”推进农文旅融合特色小镇建设,夯实游子乡愁的落根之土。三是“筑梦”富民。依托国家区域协同发展“建好一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服务市场主体,为创业搭台、为就业铺路,把钱袋子牢牢地攥在群众手里。
三、乡风文明,为民风向上向善充实“里子”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关爱特殊群体、邻里互助等主题探索开展“微文化”“微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微治理”内涵,做到乡村治理模式“院院有特色、处处有乡愁”。一是用心用情关爱特殊群体。以村社为单位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反校园霸凌工作站”,举办“反校园欺凌”等专题讲座,提高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关怀独居老人,建立“一对一”定期入户探访制度,常态化开展涉老诈骗安全教育。二是弘扬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结合巴渝和美乡村创建,镇村干部分片负责,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修订“村规民约”“院落公约”,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三是着力打造“海棠乡愁”文化品牌。挖掘院落乡愁文化,建设陶艺文化村,举办“村晚”、村歌比赛、新春游园等活动,引导群众从思想上形成自觉、制度上形成规范、风气上形成氛围,打好乡村治理工作“乡愁牌”。四是强化“清廉村居”文化氛围。挖掘本土“监生”文化,建设廉情驿站,深耕细作“清廉村居”,精心打造“一村一廉”品牌,厚植“廉土壤”、注入“廉动力”,营造“人人思廉、人人倡廉、人人促廉”良好氛围,将清廉建设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
四、提升环境,为生态美丽宜居扮靓“面子”
多措并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探索建立全民知晓、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一是实行包保责任制。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志愿服务者,包片包户引导农户做好房前屋后、室内室外环境卫生,定期开展“清洁院落我行动”环境卫生检查评比,用活积分激励机制,提升村民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主动性,搞好家庭“小清洁”,做好镇村“大卫生”。二是实施“三个清零”(即陈年垃圾清零、黑臭水体清零、农业废弃物清零)行动。广泛发动群众,集中对柴草堆、粪污池、污水沟、鸡鸭窝、猪牛圈等进行清理,动态清零陈年垃圾、黑臭水体、农业废弃物,对新产生的白色垃圾、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实行有奖举报,杜绝陷入“污染—治理—污染”怪循环。三是开展“和美小院”创建活动。将村庄清洁行动与和美小院创建相结合,对30户以上长期有人居住且环境卫生搞得好的聚居点,每季度评选“和美小院”,不断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和美小院治理,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创建。
五、创新服务,为人才集聚兴旺搭好“台子”
紧紧抓住村民自治这条主线,搭建服务平台,走出乡村治理特色路。一是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完善信息化支撑的积分制治理平台,将原34项村级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及时纳入积分奖励机制,对村民行为进行“积工分”,并给予相应精神和物质激励,实现以“分”促管、以“分”促干,营造共治共享的治理氛围。二是搭建群众话事平台。创建“海棠话吧”,围绕“说、议、讲、评、晒”,不断引导群众主动说发展、议民生、讲政策、评优劣、晒成绩。创建“院坝评理堂”,选聘“院落长”,通过说情说理说法,及时化解湾落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湾、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三是搭建游子服务平台。针对辖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大部分集中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特点,设立“海棠在滇人员服务站”,通过举办“游子有话说”活动、开通网上意见箱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让服务站变身乡村治理“驿站”,以柔的方法联络在滇人员建言献策、参与家乡建设和治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