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长寿区锚定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庆展示区目标,以数字重庆建设“1361”整体框架布局为指引,以“两地一城”建设为抓手,扎实推动长寿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多项数字建设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按照全市“一朵云”“一张网”“一本账”总体部署,抓好重庆数字资源系统(IRS)在我区的落地落实,逐步完善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共性组件、云资源四大模块,推进全区各类数字资源“全域统、整体建、集成用”。其中应用目录编制97个,实现非涉密应用系统编目率100%;数据目录编制497类数据;云网目录关联云资源51条、编制网资源政务外网1条、部门专网6条、政务互联网58条;组件目录编制7条。
二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1570个、4G基站4100个,互联网小镇(街道)6个,互联网村(社区)80个,实现园区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投资8.4亿元建成云晟数据重庆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并纳入全国“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城市数据中心布局。
三是建设长寿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按照数字重庆建设“1361”整体框架布局,围绕“实战枢纽”定位,建设长寿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打造了指挥大厅、决策室、中心接待台、办公室等区域,集约部署了展示大屏、专席坐席、视频系统、会商系统等软硬件设备,系统集成已接入长寿区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监管平台、政务服务一张网、重庆市北斗导航综合应用示范项目系统等首批重点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全面呈现城市运行综合态势,打造智慧长寿“城市仪表盘”。
四是积极开发数字化应用场景。聚焦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基层智治等领域,积极开拓数字化场景应用,推进数字赋能、全民共享。
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渝快政”,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应上尽上”,累计接入组织架构123个,注册人数8830人,激活率达100%,做到“头像统一化、排序规范化、职务标准化”,快速实现“组织在线”“人员在线”“沟通在线”。
积极培育服务市场主体,实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新增401家,达1409家;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5家,累计35家。
成功实施重庆市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专项“北斗+新型智慧城市”。总投资4839.68万元,已制作城区56平方公里三维地图,建设北斗高精度位置管理共性服务系统,部署2314套北斗高精度定位智能感知终端、4架无人机,构建交通运营、安全监测、绿色城管、水域巡检4个城市管理服务应用场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持续升级长寿区能源数据中心,汇集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宏观数据超2000万条,数据量达1TB,打造能源总览、能源监测、能源发展、能源应用4大部16个板块的可视化应用。
上线“交运通”App和“车来了”、“掌上公交”小程序等实时公交系统,打造全市首个基于北斗系统的智能公交电子站牌示范站点,为广大市民乘客提供更加实时精准的公交信息,全面提升市民的公交出行体验。
五是注重营造数字化氛围。邀请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数字化研究专家学者、数字化改革前沿政府管理者、数字化领军企业家作专题讲座,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统筹运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技术本领。邀请浙江省数字经济界代表团莅长,召开渝浙两地政企代表数字化变革交流研讨会,合力推进数字变革。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将数字化变革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持续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