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互动交流> 重大决策预公开 > 重大决策草案解读

重庆市长寿区城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初稿)起草说明

日期:2025-05-1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等全会精神,坚持体育强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良性运营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根据《重庆市长寿区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重庆市长寿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重庆市长寿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依据,紧密结合长寿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重庆市长寿区城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将编制情况说明如下。

一、规划原则

总量控制、层级合理。根据人口规模,确定近远期体育设施用地规模,包括个数和面积,严格进行总量控制。村社级体育设施为地块配套形式进行控制,因此区级体育设施、街道级体育设施用地控制为本次规划的重点。

均衡布局、以人为本。通过三级体育设施科学规划,做到布局均衡,合理覆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安全性、交通性、便利性,切切实实为市民服务。

形式多样,彰显特色。满足居民运动需求的同时,尽量做到体育设施形式多样,彰显长寿区特色。

梳理问题,查漏补缺。通过对城区体育事业进行摸底排查,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以前瞻性的思维做好体系规划。

二、规划主要内容

该规划主要包括十一章四十五条,其中体育设施现状、规划标准与总量预测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智慧体育建设为重点部分

(一)体育设施现状

全区人均体育场地较高,但主要集中分布在老城区,需根据各个街道情况,完善体育设施,均衡发展各个街道。乡村体育设施覆盖范围不足,村民使用不便;儿童运动空间、体育公园、新兴运动的专业场地等群众体育设施不足;需加强对消极、闲置空间场所的挖潜工作、街道级体育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更好的体育场地需求。需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制度,逐步提高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

(二)规划标准与总量预测

长寿区2035年体育设施规划以“区级-街道级-村社级”分级配置为核心,按常住人口设置差异化指标与最小规模标准,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7、场地全覆盖的全民健身体系。

(三)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重点布局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区级层面拟在渡舟组团新增占地12公顷的奥体中心(含体育场、体育馆、健身馆);结合绿地新增全民健身中心及游泳馆;规划四季滑雪场,并改造现有公园为桃花溪体育公园和儿童公园。街道级层面确保每个街道均配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和健身广场(室外),实现“双有率”100%15分钟服务圈目标,选址与街道中心结合。社区/村级层面要求每个社区/村配置室外健身场地,并配建室内健身活动室提升“双有”覆盖50%,优先保障老幼残群体需求。规划通过调整文化、防护绿地、中小学、公园绿地及居住用地等性质来保障设施建设用地需求。

(四)空间开发保护利用

规划所有体育设施均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底线。针对城区用地紧张,重点通过挖掘闲置资产潜力(如改造晏家街道的川维厂移交设施、复合利用停车场地块)和盘活闲置用地(覆盖江南、菩提、凤城等7个街道)来解决选址问题。所有设施选址经评估避让地质灾害区和河道管控范围,关键设施(如全民健身中心)确保与敏感设施(如加油站59米)符合国家法定安全距离规范。

(五)智慧体育建设

响应国家创新驱动与健康中国战略,利用AR/VR、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一是提升全民健身参与通过游戏化设计、积分激励、虚拟竞赛和社交分享提升趣味与粘性。二是优化运动效果利用数据追踪分析制定个性化训练和营养计划,辅助专业运动员及大众科学健身。三是加强推广宣传结合社交媒体、可视化数据和线上活动,普及健康理念,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支撑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深度融合。


重大决策意见征集:《重庆市长寿区城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初稿)的公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